稀土都還沒撕完,中國又關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門,川普有點慌了

從今年四月,咱們國家宣布管制那七種中重稀土開始,華盛頓那邊就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,一天到晚念叨著供應鏈安全。但就在大傢伙兒還掰扯著稀土這盤棋的時候,很多人都沒注意到,北京悄無聲息地,又關上了另一扇門,一扇比稀土更要命的門

稀土都還沒撕完,中國又關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門,川普有點慌了

從今年四月,咱們國家宣布管制那七種中重稀土開始,華盛頓那邊就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,一天到晚念叨著供應鏈安全。但就在大傢伙兒還掰扯著稀土這盤棋的時候,很多人都沒注意到,北京悄無聲息地,又關上了另一扇門,一扇比稀土更要命的門。

這扇門背後,藏著的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終極能源──核能。而鑰匙,就是那個聽起來有點神祕的詞兒:濃縮鈾。

這事兒一出,川普估計是真的有點坐不住了。稀土卡脖子,影響的是晶片、雷達、飛彈這些高精尖玩意兒的「神經系統」;可這濃縮鈾要是斷了頓,那可就是直接掐斷了美國核電乃至部分軍工巨獸的「動力心臟」。

咱們先說這濃縮鈾到底是個什麼來頭。簡單說,它就是核電廠的「精糧」。天然鈾礦石裡,能用來發電的寶貝疙瘩「鈾-235」含量特別低,不到1%。核電廠要用,就得把它的濃度提高到3-5%,這個提純的過程就叫「濃縮」。這活兒可不是誰都能幹的,技術門檻極高,全世界能玩得轉大規模生產的,也就美、俄、中、英、法這麼幾個主要玩家。

問題來了,美國自己,這位曾經的“武林盟主”,家裡的濃縮工廠早就年久失修,歐洲那幾家也是半死不活。過去這些年,美國國內59座核電廠,撐起了全國超過20%的電力,它們吃的「精糧」從哪裡來?答案很簡單:將近三分之一靠俄羅斯,另外三分之一,就得靠中國。

現在,俄烏衝突的餘波還在,從俄羅斯那條線基本上斷了。中國,就成了美國核電產業幾乎唯一的「續命稻草」。但就在今年5月份,數據一下來,所有人都傻眼了。中國賣給美國的濃縮鈾,跟去年同期比,交易量直接砍掉了六成還多,交易額更是縮水到只有去年的37%。

這可不是簡單的貿易額下降,這是釜底抽薪。美國的核電廠可不是太陽能板,今天沒光明天曬曬就好。核反應器對燃料的純度和穩定性要求高到變態,燃料供應鏈一波動,整個國家的電網就得跟著哆嗦。美國最大的核電業者愛克斯龍公司,已經急得給白宮寫警告信了,直截了當地說,這問題要是解決不了,旗下很多核電廠可能兩年內就得被迫關門。

你想想那個畫面,超過全國五分之一的電力供應突然拉響警報,這在美國那種高度依賴穩定電網的國家,會引發什麼樣的連鎖反應?工廠停擺?城市限電?這可比通貨膨脹要具體、恐怖多了。

更要命的還在後頭。民用核電廠停了,影響的是國計民生。但別忘了,美國那些在全世界游弋的核潛艇、航空母艦,還有本土的反導系統,它們的動力來源,同樣是核反應器。這些軍用反應堆,需要的是純度更高的鈾燃料。美國國防部一份內部報告早就捅破了這層窗戶紙:有超過1000種軍事裝備,都要用到中國提供的稀土和鈾材料。

燃料要是跟不上,潛艦的續航力就得打折扣,航母的作戰半徑就得縮小,反導系統的反應速度也會慢半拍。這已經不是經濟問題了,這是直接觸及了美國的全球霸權根基。

面對這種局面,華盛頓那邊當然是急了。能源部火急火燎地批了27.2億美元的預算,說要蓋新的鈾濃縮廠。聽起來還挺有決心,但懂行的人一盤算,這事兒根本沒那麼簡單。一個全新的濃縮工廠,從招標到投產,最樂觀的估計也要三年,搞不好五年都打不住。這三、五年時間,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裡,足夠發生太多事情了。更何況,他們連新燃料的標準都還沒定下來,生產線還停留在PPT階段。

就在美國人手忙腳亂畫大餅的時候,我們這邊在幹嘛? 7月12日,內蒙古那邊,中國的「國鈾一號」計畫正式投產,一年就能產上千噸天然鈾,用的還是綠色智慧的地浸技術,成本低、效率高。 8月28日,中核電的上半年財報出來,營收利潤雙雙成長,手上還有19台在建或待建的機組。

一邊是焦頭爛額地找米下鍋,一邊是氣定神閒地開倉放糧。這種對比,實在有點戲劇性。

當然,稀土那條戰線,咱們也沒閒著。如果說管制出口是給稀土加上了一道“物理鎖”,那麼最近的一個新動作,就是配上了一把“技術鎖”和“人才鎖”。

今年6月,外媒爆出消息,說我們要求國內的稀土企業提交一份詳細的人員名單,包括他們的專業背景和技術領域。這事兒看起來是個內部管理規定,但釋放的訊號卻一點不簡單。過去我們管的是資源,是產品,現在,我們開始把掌握核心技術的「人」也納入了保護範圍。

為什麼要這麼做?因為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在發現買不到稀土成品和技術後,就開始動歪腦筋,想辦法挖我們的人才。技術終究是掌握在人手中的,守住了這些核心專家,就等於守住了我們幾十年累積下來的技術護城河。這步棋,是從「物」的層面,深入了「人」的層面,保護得更徹底,也更主動。

面對咱們這種「資源+技術+人才」的全方位管控,川普那邊能打的牌,就顯得有點捉襟見肘了。他們也想反制,也想找點東西來卡我們一下。於是,他們盯上了「乙烷」。

乙烷,是天然氣的一種成分,也是生產乙烯的重要原料,咱們的製造業用量很大。川普政府先是氣勢洶洶地否決了一批對華出口乙烷的申請,理由是“存在不可接受的風險”,這藉口蒼白得誰都看得出來,就是衝著報復稀土來的。

但這招“七傷拳”,打出去才發現,傷自己更重。數據明明白白地擺在那兒,中國佔了美國乙烷出口總量的將近一半。你不賣給我,短期內哪裡找這麼大的買家?美國的能源企業第一個不答應。最後搞來搞去,變成了一個很擰巴的政策:允許裝載乙烷的船開到中國,但沒得到許可,就不准在中國卸貨。

這叫什麼?這叫色厲內荏。既捨不得徹底丟掉中國這個大客戶,又想在供應鏈上留個開關,時不時噁心你一下,想用這個來換取我們在稀土上的讓步。這種小動作,除了暴露自己的慌亂和無奈,其實沒什麼實際意義。

說到底,無論是稀土還是濃縮鈾,背後折射出的,是全球權力格局的深刻變遷。過去幾十年,遊戲規則是美國定的,他們掌握著晶片、軟體、金融這些產業鏈頂端的東西,誰不聽話就制裁誰。咱們呢,就默默地在他們看不上的中低端領域埋頭苦幹。

幹著乾著,我們突然發現,在一些看似「傻大黑粗」的傳統領域,例如資源提煉和加工,我們一不小心幹成了世界第一。而這些領域,恰恰是所有高科技產業的地基。地基不穩,上面的萬丈高樓隨時都可能晃悠。

想當年,我們什麼都缺,什麼都被人“卡脖子”,那種滋味,幾代中國人都刻骨銘心。從“兩彈一星”的艱難起步,到秦山核電站的“國之光榮”,再到今天領先世界的“華龍一號”,我們靠的是一代代核工業人的艱苦奮鬥,是一步一個腳印,才有了今天能把關鍵鑰匙握在自己手裡的底氣。

現在,球踢到了美國那邊。他們可以搞海底採礦,可以拉著澳洲、加拿大這些盟友一起想辦法。但澳洲的礦要過環保關,加拿大的開採能力有限,格陵蘭的計畫更是因為環保問題直接黃了。遠水,解不了近渴。

更讓美國一些有識之士感到恐慌的是,他們發現中國的工具箱裡,可能不只這兩張牌。美國媒體CNN自己都刊文分析,除了稀土和核燃料,中國也掌握許多美國藥品生產所需的原料。例如最常見的消炎藥阿莫西林,美國本土只有一家藥廠在生產,它80%的原料都來自中國。還有像布洛芬這類基礎藥品,美國每年都要大量從中國進口。

這張“醫藥牌”,我們至今還沒打。這說明什麼?說明我們還是抱著最大的誠意,希望透過對話和合作來解決問題,不想把事情做絕。但這也正是一種最強大的威懾:我手上有牌,而且不只一張,出不出,怎麼出,主動權在我這裡。

所以你看,從稀-土到濃縮鈾,這不僅僅是幾項產品的出口管制,這是一場圍繞著國家發展權和安全權的戰略博弈。中國正在用行動告訴世界,那個可以任由別人定義自己角色的時代,已經一去不復返了。我們有能力,也有決心,去守護我們自己用汗水和智慧澆灌出來的成果。

川普的慌亂,其實是整個美國精英階層焦慮的縮影。他們習慣了高高在上,突然發現棋盤的另一端,坐著一個同樣懂得謀篇佈局,手裡還握著幾張王牌的對手。這種感覺,對他們來說,確實陌生,也確實難受。

分享

你的反应是什么?

喜欢 喜欢 0
不喜欢 不喜欢 0
爱 0
有趣的 有趣的 0
生气的 生气的 0
伤心 伤心 0
哇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