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莞土地案爭議:17億元全額付款土地被無償收回,再罰款3億

近日,東莞一宗價值高達17億元的土地計畫引發社會廣泛關注。開發商不僅已完成全額付款,還在積極籌備專案推進,卻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遭遇「無償收回」

東莞土地案爭議:17億元全額付款土地被無償收回,再罰款3億

近日,東莞一宗價值高達17億元的土地計畫引發社會廣泛關注。開發商不僅已完成全額付款,還在積極籌備專案推進,卻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遭遇「無償收回

這項消息一傳出,迅速在地產界、投資圈和一般市民中掀起熱議。全額支付了17個多億的土地,政府宣布要全部無償收回,還要再罰3個多億?還有這樣的道理?

風暴眼中的企業

東莞市自然資源局在認定書中,將工程延誤的原因簡單歸結為「企業自身原因」。然而,對於專案公司的副總經理吳松和他背後的企業來說,這個「自身原因」的背後,是一場由全球公共衛生事件、核心關聯方崩盤以及跨國合作中斷交織而成的「完美風暴」。

這片位於東莞濱海灣新區、與深圳寶安僅一河之隔的258畝土地,曾被規劃為一個集5G、物聯網、智慧汽車晶片研發與商業綜合體於一體的「芯雲產業城」。為了這個藍圖,專案公司不僅付清了17.21億元的土地款,還斥資3,400萬元聘請了遠在美國洛杉磯的設計團隊

然而,新冠疫情讓一切戛然而止。跨國旅行中斷,簽約的美國設計團隊無法入境進行現場勘測和推進工作,這直接卡住了計畫的關鍵一環。

儘管廣東省曾出台規定,暫停計算違約期,但從2020年6月15日起,時鐘又開始重新滴答作響。企業方聲稱,他們並非無所作為,在2020年期間已經進行了基坑開挖等部分施工,試圖在困境中自救。

如果疫情是外部的不可抗力,那麼計畫「精神母體」的坍塌,則是從內部抽走了最後一根支柱。該計畫的最初洽談方,是曾經聲名顯赫的紫光集團。其原董事長趙偉國,曾一度同時擔任兩家專案公司的董事,是專案名副其實的靈魂人物。

但從2020年開始,紫光集團爆發了嚴重的債務危機,隔年便進入破產重整的程序。這座商業帝國轟然倒塌,趙偉國本人也最終因多項經濟犯罪被判處死緩。

那把規制的尺子

面對企業的困境,東莞市政府展現了作為監管者的另一面:堅定、強硬,手握法律的武器。時任東莞市自然資源局長的呂鵬曾表態,類似對閒置土地的無償收回在東莞並非個案,一切都是依法依規。

政府的行動,確實有明確的法律依據。其處罰決定,主要參照了《城市房地產管理法》中關於閒置土地處置的條款。

先是開出土地出讓金20%的罰單,即3.44億元。緊接著,便是最嚴厲的處罰-無償收回全部258畝土地的使用權。這一套組合拳,精準而有力,清楚地展示了地方政府在盤活存量土地、提升利用效率上的決心。

然而,在這看似嚴絲合縫的依法行政背後,一些程序上的細節和時間上的巧合,卻讓政府行為的公正性備受拷問。

在一審的司法程序中,計畫公司將東莞自然資源局和市政府告上法庭,但最終敗訴。值得玩味的是,一審法院在判決中承認,政府啟動閒置土地調查的時間點「有瑕疵」。

儘管法院認為這一瑕疵不影響最終的認定結果,但這無疑揭示了在行政訴訟的實踐中,程序正義與實質結果之間存在的微妙張力。一個帶有瑕疵的起點,能否保證過程的絕對公允?

最矛盾的40天

2021年4月,東莞自然資源局便啟動了對該地塊的閒置調查。然而,吊詭的是,在調查進行了一年多之後,計畫於2022年6月下旬,竟然順利地取得了關鍵的《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》。

這張許可證,在任何開發項目中,都無異於一盞“綠燈”,意味著項目在規劃層面已獲官方認可,可以進入下一階段。然而,就在計畫公司拿到這盞「綠燈」後僅約40天,也就是2022年8月11日,東莞市政府正式下達了《閒置土地認定書》,決定將其「罰下場」。

先給“準生證”,再以“發育遲緩”為由直接“沒收”,這短短40多天內的反轉,成為了整個案件中最令人費解的地方。

這種看似矛盾的行政決策,讓政府執法的動機變得撲朔迷離。更添一層迷霧的是,就在土地被正式認定為閒置的前3天,該地塊還曾因故被遼寧錦州警方協助查封。多方力量的介入,讓這片土地的歸屬變得更加複雜。

政府的行為,在法律的框架內似乎滴水不漏,但過程中的程序瑕疵與令人不解的時間點選擇,卻讓其執法的公平性,成為了公眾輿論與司法審判的核心焦點。案件目前已上訴至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,二審將如何裁決,萬眾矚目。

價值17億的公開課

這堂價值17億的公開課,預示著開發者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遊戲規則,正被徹底重塑。

一些市場觀察者認為,此事件是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的明確訊號。政府官員那句「並非個案」的表態,也印證了地方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,強化對土地資源的精細化管理。

收回閒置土地,不再只是為了懲罰個別企業,更是一種優化城市空間、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效率的主動策略。

這背後,是中國城市發展邏輯的根本轉變——從過去嚴重依賴出賣土地獲取收入的「土地財政」模式,轉向更注重公共利益和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方向。在這樣的轉型期,一些過去模糊的地帶正被清楚界定,而一些潛規則正被明文法規所取代。

然而,這種轉變也必然伴隨著陣痛。對於市場而言,一個全額支付了17.21億元的企業,最終可能血本無歸,這無疑是對市場信心的嚴峻考驗。

事件引發了廣泛的討論:關於投資環境的穩定性,關於合約精神的保障,以及關於政府決策的可預測性。全額付款後的資產處置,是否應該有更靈活或帶有補償性的退出機制?這些問題,拷問著未來的營商環境。

結語

東莞這宗土地案的二審判決,無論最終結果如何,其曲折的過程本身,已經足夠發人深省。

我們看到了一個企業的複合型困境,它既有自身應對不足的因素,也深受外在宏觀環境劇變的衝擊。

這不僅是一個關於258畝土地的故事,更是一個關於預期、信任和規則在時代洪流中被沖刷、被重塑的故事。這堂昂貴的公開課,值得每個市場的參與者深思

分享

你的反应是什么?

喜欢 喜欢 0
不喜欢 不喜欢 0
爱 0
有趣的 有趣的 0
生气的 生气的 0
伤心 伤心 0
哇 0